開始尋找臺灣古蹟過程中,偶然發現了位於臺南的延平郡王祠
而延平郡王祠也很難得的,從建立到現在其功能性幾乎沒太大改變
也就是祭祀著延平郡王 - 鄭成功
永曆15年(清順治18年,1661年)鄭成功由金門料羅灣出發
經澎湖向臺灣進軍,隨後攻下普羅民遮城
而在經過臺江內海海戰之後鄭軍大勝,而荷軍自此喪失了出擊的能力
最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在熱蘭遮城與鄭軍簽署降書
荷蘭東印度公司退出臺灣
(詳見:鄭成功攻臺之役)
再攻下臺灣不久之後,因在臺的將士因水土不服而搞得人心惶惶
隨後鄭成功聽聞西班牙人在菲律賓附近掠奪殺戮華僑,大怒
在決定揮師征討,為華僑報仇時
又聽到鄭經在廈門與幼弟的乳母通姦,盛怒
命自己的堂兄鄭泰斬殺鄭經及其母親董氏
鄭泰不忍執行而抗命
但這卻是壓倒鄭成功的最後一根稻草
在內外交逼之下
於永曆16年(清順治19年,1662年)急病而亡
在鄭成功的薨逝之後
當地的百姓們便建有一座小廟祭祀延著平郡王鄭成功
然而隨後因鄭經入主安平王城之後
民眾為了避諱
所以便已「開山王廟」來稱呼
其中,「山」指就是「臺灣」
而其中所避諱的對象,有幾兩種說法
但是在時間點上,完全搭不起來
因為從明鄭時期正式接管臺灣到納入清朝版圖中間有20幾年的時間
不太可能在這20年的明鄭統治時期來避諱清朝政府
然而我找到了一篇別人整理的論點[3]
裡面提到,其當時避諱的對象有可能是鄭經
[據說是由臺南神社搬移至此的鳥居,上方在二戰後已被替換成國民黨黨徽]
在臺灣納入清朝版圖之後
於乾隆10年(1745年)由當地居民的何燦重修並擴建
而在道光25年(1845年)由黃鴻模等人重修毀於風雨的廟宇
皆有兩次被記載的重修的紀錄
其實在早期因為作為私廟的關係
有關開山王廟的紀載並不多
在清代的方誌中,最多也只有紀載開山王廟位在東安坊,偽時建(意旨明鄭時期)
但並不清楚所祀神明之由來名姓
[三川門,上題有前無古人]
[三川門前的石獅,目前還沒有找到資料原本是在置在那]
[清代時期的旗桿]
而在清代前期也只有「誠心敬」、「心同敬」、「和心同」等幾個神明會來奉祀
到了清同治13年(1874年),臺灣發生「牡丹社事件」之後
沈葆楨來臺辦理防務,發現鄭成功對臺灣的貢獻
為了以勵風俗、正人心,便與李鶴年、王凱泰與文煜等人一同上疏
鄭成功為明室遺臣,非亂臣賊子,建議建祠已追諡
光緒元年(1875年),朝廷准奏,動工後
開山王廟變成為一福州風格建築的延平郡王祠
[進入三川門後一景,左右兩旁分別有甘輝將軍祠與張萬禮將軍祠]
[甘輝將軍祠,手持印的「印官」甘輝將軍]
[萬禮將軍祠,手持劍的「劍官」張萬禮將軍]
三川門內左右兩邊分別可以通向「甘輝將軍祠」及「萬禮將軍祠」
在之後鄭成功攻打清朝的戰爭中,兩位將軍驍勇善戰,盡忠職守
其中,甘輝將軍足智多謀,因此也被後人奉為「印官」(文官)
然而在明永13年(清順治16年,1659年),在鄭成功第三次北伐南京時
甘輝多次向鄭成功建言戰略,但是鄭成功不採納
而後來在南京被清朝的軍隊反攻
卻導致鄭軍一路大敗,鄭成功揮師撤退,由甘輝斷後,且戰且退
最後陳魁、張英、林勝等將領相繼死於戰陣中
而甘輝與萬禮將軍也遭清軍俘虜
甘輝不願向清朝投降,挺立不跪
不久即遭處決
而鄭成功知道了甘輝等人犧牲的消息
相當懊悔自責,於是回到廈門建立了忠臣祠供奉
甘輝被列為其中的第一位
而在前庭的兩側分別為西廡和東廡
裡面也是祭祀供奉著許多在當時殉難的文武諸臣
[東廡]
[西廡]
[成功井,到現在還有地下水可以取水,但由於登革熱,目前是關閉的]
到了日治時期,
因鄭成功母親翁太妃為日本人田川氏(平戶傳說名為田川松)
而具有日本血統又加上開臺事蹟而受到日本人的敬重
同時為了將此作為臺灣與日本間的「導引線」
在明治29年(1896年),臺南縣知事磯貝靜藏上書臺灣總督桂太郎
建議將延平郡王祠改為「開臺神社」
[太妃祠]
[鄭成功之母,田川氏]
在延平郡王祠內有供奉田川氏的太妃祠
然而因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為清廷的降臣
所以只有供奉其母親
而裡面也有供奉鄭成功長孫鄭克𡒉的監國祠
(有孫子但沒有兒子,嗯......)
[監國祠,內供奉鄭克𡒉及其夫人陳氏]
而在明治30年(1897年)日本拓殖大臣表示將清朝的延平郡王祠改為「開山神社」,列格為縣社
並增建了拜殿和鳥居,而當時大部分仍然以福州式的建築為主
而開山神社為日本最早第一個在臺設置的神社
同時也是二戰前日本海外神社中唯一是從廟宇改成的神社
[義仗所內的神轎,為日治時期所使用]
大正3年(1914年),開山神社進行大規模改建
增建必要附屬設施(神饌所、手水舍、神樂殿、社務所、宿舍)與改建原有建築
改建後的開山神社正殿與偏殿仍為中國傳統建築
拜殿則改為日本具有唐風的形制
[祭器所]
[祭器所內日治時期的祭祀物與燭台]
二戰結束後該廟曾於民國36年(1947年)重建
並於六年後由臺灣省政府指定為臺灣史蹟
民國52年(1963年)再次重建
改建為鋼筋水泥的中國北方式建築,並回復為原本的「延平郡王祠」
民國99年(2010年)指定為臺南市第9座歷史建築
因為建築為後來改建的關係,所以並無列為古蹟
[正殿]
[鄭成功塑像]
正殿裡的鄭成功塑像為民國54年(1965年)聘請楊英風先生所雕塑而成的
正前方三尊為清代時期由「誠心敬」、「心同敬」、「和心同」等神明會
隱晦奉祀時的神像
曾經因前總統蔣介石欲前來祭拜而被移往祠外
最後才分別在民國96年(2007年)及民國99年(2010年)從祠外迎回
[正殿旁的祈願牌]
[庭園裡的沈葆楨像]
[日治時期開山神社的石燈籠]
而在延平郡王祠的旁邊有一棟「鄭成功博物館」
為昭和7年(1932年)創設於安平古堡內的「臺灣史料館」
民國34年(1945年)時曾遷移至赤崁樓
最後在民國53年(1963年)遷館至此改名為「臺南市民族文物館」
而在民國92(2003年)年重新修繕整理後,正式更名為「鄭成功文物館」
[鄭成功文物館外觀]
裡面主要存放傳統道教相關的歷史文物
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
以及在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傳統民間信仰
館內禁止拍照
[在文物館的兩則放有仿製的古砲]
其實在入口的樓梯兩側還放有兩座石獅
打這篇文章找資料時,才無意發現
原來這兩座為曾經放置在「臺南神社」前的石獅
(資料來源:臺南神社 - 迷樣的狛犬(下))
但我竟然沒有拍到!!!
只能下次經過有機會再說了!!
而在文物館的東側,則藏有一些歷史文物
其中一個就是開山神社鳥居的笠木
在國民政府改建時,拆除掉了原本的鳥居
後來又被挖出來擺放在這邊
中間還是可以看到當時拆除的痕跡
然而很巧的是,現存在三川門前的牌仿(原是鳥居)
剛好上頭的部分被拆除,改成「忠肝義膽」及國民黨黨徽的牌坊
而官方資料也都說明,三川門前的為前「臺南神社」的鳥居
雖然說有可能這邊所放置的笠木是三川門前的原本是一體的
但是沒有歷史資料跟圖片可以證明這一點[4]
正確來說這都已經不可考了!
可是我私心還是希望這兩個原本是一體的
[其他歷史文物]
[原本外圍環繞圍牆,現已經拆掉,後方為當時圍牆留下的]
[延平郡王祠庭園一景]
後記:
原本以為臺灣的歷史會比日本的歷史還要好打
因為至少語言什麼的是通的
結果我錯了!
臺灣官方的資料除了偏少之外,還有很多邏輯上對不太起來的敘述
結果搞得很金牛座鑽牛角尖的個性跑出來後,會一直在找那不合邏輯的地方
試圖要讓整個敘述變得有邏輯性,結果就花了更多時間了!
而整體上來說,延平郡王祠在經過300年不同的文化變遷
功能性始終,甚至到現在都沒有改變
其實這是很難得可貴的
雖然現在已經還存在的歷史痕跡已經不多了
不過如果作為一個臺灣、臺南的一個文化觀光景點
其實延平郡王祠是一個很好的地方
但是!我還是覺得可以做一個獨立的官方網站介紹會更好!!
更多相片:07/16/16 延平郡王祠、台南孔廟
參考資料:臺南市政府文化局[1]
留言列表